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正文

芳华尽从勤里得 他只润物细无声——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拉巴次仁教授

时间:2021-09-25 作者: 编辑: 点击:

       采访拉巴次仁教授之前内心略有紧张,面对这位学术界的翘楚、教育界的名师,我既满怀崇敬,又心生忐忑。但在见到他以后,看到他谦逊和蔼的表情,听着他温文尔雅的话语,我之前的忧虑便瞬间消失了。
       拉巴次仁教授是西藏山南贡嘎县人,自1993年从事教育工作至今,现任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西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西藏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西藏大学“西藏宗教研究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是西藏自治区第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西藏自治区“五个一批”人才。曾获得 “西藏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优秀个人”、“全国社科学报突出贡献奖”等多项校级、自治区级以至国家级荣誉。在学术研究方面,拉巴次仁教授先后主持和参与8项科研项目,其中主持3项国家级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1项校级重点项目。出版学术专著2部、译著1部、合著2部、主编8部科研成果(书)、发表学术论文25篇。他的专著《藏族苯教与纳西族东巴教之比较研究》获首届中国藏学珠峰奖专著类二等奖、西藏大学科研成果奖。他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苯教神灵体系与分类研究”是苯教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宗教研究的重要理论参考。该课题利用现代宗教学研究方法,结合苯教文化的基本特性和传统的神祇分类法,构建了符合苯教神灵体系的理论框架。这对正确认识和理解宗教文化现象,正确处理宗教问题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拉巴次仁教授正专注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藏族望果节”。该课题需要大量田野调研,拉巴次仁教授对于细节数据和资料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他从西藏偏僻山区共采集了400余张图片资料以及10小时的影像资料,形成近5万字的调研报告。最后的统稿和编辑工作也非常重要,拉巴次仁教授坚持一定要为《中国节日志》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完整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他说,做学术研究就需要做到潜心攻“学”,心中有“术”,要恒定坚持。
       拉巴次仁教授从2004年起担任《西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对《学报》的编辑工作,他报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把政治关和学术关,推出了一批学术价值高、社会影响大、极具参考价值的科研成果,使《西藏大学学报》在区内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让《西藏大学学报》在社科类刊物中竖起了一面旗帜。
       对于过往的荣耀,拉巴次仁教授谈得并不多,关于他教学科研成就的很多资料,也是在采访之后,通过学校各方面的资料了解到的。当问及他为何能对教育事业投入如此巨大的心力时,他的回答言简意赅——“热爱”。意蕴深远的两个字诠释了他教育生涯的全部辉煌。
       如今拉巴次仁教授身兼数职,他对自己的每一份工作都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因为在他看来,每一个无比荣耀的“头衔”背后,都意味着一份重大的责任,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他觉得所有的成功无不是通过十年磨一剑的埋头苦干和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的,是点滴的努力和长期的坚持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条耳熟能详的古训在拉巴次仁教授身上有着完美的演绎。路漫漫其修远兮,面对未来拉巴次仁教授坦然而笃定。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在自己还能发挥点作用的这片教育的土地上继续发光发热,多做点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师先为人,研学先研心。拉巴次仁教授正以他对工作的勤恳和对学术的专注、严谨,感染着每身边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身体力行践行着他朴实却厚重的人生箴言。

 

上一篇: 只因真诚的付出——访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得者尕让尼玛

下一篇: 带着灵魂一起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