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文化活动 > 正文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用传统文化浸润教学——访2023-2024学年西藏大学“十佳优秀教师”文学院李军

时间:2024-09-23 作者: 编辑:宣传部 点击:

细细数来,李军已经在西藏大学执教32年,这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已足够长。她在中国古代文学与西藏地方文化研究方面获得的很多成就,都与西藏大学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了一起。他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教学方面,李军孜孜不倦,循循善诱,用传统文化浸润课堂,培养出一届又一届兼具优秀学术功力和深厚文化素养的藏大学子。“我的父母正是支援边疆的第一代”当谈及为何会来边疆任教,李军笑着说“大学毕业后,我很高兴能够循父母的脚步继续扎根边疆。”言语间,她对教师行业的向往和热爱溢于言表。在李军任教初期,正是藏大各个学科蓬勃发展的起步阶段,压力与责任共同萦绕在老师们的心头,但李军凭借着对教学事业的满腔热爱,坚持不断耕耘在三尺讲台,用深厚的学术知识浇灌着并照亮了藏大学子的成长之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李军常常教导学生们要心无旁骛、专心钻研的话语,更是她执教三十余年来内心的真实写照。在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各项事业都处在爬坡期,自然科学成为了各个大学发展钻研的主流,社会氛围也以“数理化”为要,人文学科则稍有遇冷,在同学们心中很难受到重视,但李军依然坚守着传统学科,在雕琢塑造学生心灵与思想的阵地上毫不动摇、毫不松懈。社会安定与文化繁荣息息相关,正因如此,在边疆地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显得尤为重要,未来之路也更为“任重而道远”。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命题,着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扎根在新时代藏大人心中,“作为教师,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后少不了三层助力,一是国家对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的引导方向很正确,二是全社会都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荣的氛围,三是无数一线教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共同奋斗着,在国家和社会给予的优渥的教学土壤里,我们有义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李军欣慰地说道。在李军精心雕琢的每堂课上,她不仅传授学术知识,更润物无声地弘扬着国学精神,乃至为人处世的道理,“我认为在教学中,最关键的是教给孩子们怎么样做人。”李军从教三十余载为这个理念投入着自己的大量心血,文学典籍里,李军总能准确地提炼出背后的深意传授给学生,让无数学子跨越时间与空间,体悟古圣先贤的哲思并转化为方法论指导生活与学习。在迄今为止的教学生涯里,她培育出无数优秀学子,并在各个岗位发光发热,当谈及曾经教导过的孩子,她露出了欣慰的神色。李军自任教以来为本科生上课累计一万多学时,同时指导硕士、博士生的研究学习,教学成就硕果累累,她对待教学细致入微,兢兢业业,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让无数藏大学子体悟为学为人之道,深受同学们热爱与尊重,数年的热爱坚守与执着奉献,让她曾获得文学院“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称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看到了外国的文化,欣赏赞美别人的文化,但这远远不够,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要让同学们学会欣赏自己的文化”,李军往往会身体力行地以课堂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耳濡目染地传达给学生,“例如《诗经》的首篇《关雎》,它不单是年青人对爱情的颂歌,更要让学生们知道,社会自人伦始,要学会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诗经》中既有对家庭的责任,也有对战争的迷茫和向天一呼的哀痛,更有对家国天下的热爱和思考。”李军在讲授《孟子》《荀子》时会强调“如荀子、孟子,这些古圣先哲早已看到统一的必要性,只有统一才能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在她润物无声地传授下,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刻的层面,也更能取其精华,沉淀自我,指导生活。在纷繁浮躁的社会氛围下,李军主张藏大学子“要脚踏实地为学为人,决不能在社会氛围中迷失自我,丢掉本心,要让自己沉淀下来。孔子说过‘思而不学则殆’,现今的同学们总会被浮躁的外物干扰,但何妨让自己静下心来,摒除无用的信息,寻找到自己真正的理想而非在忧天忧地中虚度年华,即使前路漫长渺茫,也要开出自己内心的那朵希望之花啊。”李军一直以来身体力行地坚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上,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创造出适合边疆地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李军如春风化雨般诲人不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为热爱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


来源:学生记者团 2022级汉语言文学(非师范) 冯千娌

指导老师:校党委宣传部 邓季颖

编辑:王羽涵校对:卓玛

审核:丹曲


上一篇: 兰心蕙质育桃李,萍踪遍洒智慧光——访西藏大学2023-2024学年十佳优秀教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兰萍

下一篇: 一瓣心香尘不染 桃李无垠耀四方——访西藏大学2023-2024学年十佳优秀教师政法学院次仁片多